“中国镍都”劳模20余载深耕有色冶炼 年节约电能逾两千

来源: 2021-11-05 12:02

中新网兰州11月17日电 (史静静)面对国外调试专家一句“I have no idea”,面对国内外没有可以借鉴的铜镍转炉集中并联供风调试成功案例,甘肃金川公司劳模刘道科多年来扎根戈壁,献智出力,实现有色冶炼行业内的首次突破,年节约电能达2000多万度;减少氧气浪费约3500万标立;成功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技术并应用于大型工业实践。

金川公司位于甘肃河西走廊金昌市,当地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占中国的9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刘道科1996年毕业后来到这里从事空分系统工艺设备工作。

刘道科说,记得第一次参加铜镍转炉集中并联供风调试,面对不断调试失败,心中也有萌生退意的想法。可是,当看到一张张带着期望的焦虑面孔,他暗暗发誓要降服这头“拦路虎”。

为了啃下这个硬骨头,刘道科白天需要在高达12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仔细梳理查找系统的每一个可疑之处,晚上则要恶补冶金工艺、机械、仪表及控制方面的相关知识,一遍遍分析故障数据和调试新的算法,第二天则带着新的想法去一次次尝试。

经过对该系统近2年持续优化,终于彻底攻克影响系统稳定的难题,将铜镍转炉吹炼由传统“单对单”供风模式转型升级为“多对多”供风模式,使之成为有色冶炼行业内工业化应用的首次突破,一举将转炉风机的使用效率从45%提升至93%以上,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年节约电能达2000多万度。

现代化的大型有色冶炼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是大工业生产的兴奋剂,但是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放散氧气价值就高达1000余万元。“氧气是镍、铜冶炼火法过程的重要原料,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氧气生产能力是火法冶炼系统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因素之一。”刘道科说。

要想从几百万海量历史行运数据寻找规律,靠人工手动分析的苦干可不行,必须要使用大型统计分析和数学工具软件。不断尝试建模仿真分析,依据所得结果优化筛选,重新架构、优化氧气供应网络和氧气回收新工艺。刘道科先后主持启动大型有色冶金用氧技术优化和大型冶金供氧系统应急措施完善及节能优化项目,开发多项专利技术和专业的控制模型。

经过近10年持续不断的综合治理,终于攻破了氧气不匹配供应和放散量大这两个难关,将氧气放空率从10.9%降低到1.5%以下,优于业内3%的先进指标,年降低氧气能耗约1600万元,减少氧气浪费价值约1000万元。

二十余载,刘道科扎根戈壁,潜心研究创新。如今,他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技术并应用于大型工业实践;解决热不平衡带来振动难题,打破国外生产厂家对技术的垄断。为了集团公司海外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刘道科在印尼克服水土不服、语言障碍等难题,因地制宜的调整工作方案,精准解决海外项目现场设备故障。

“要从科学创新的角度来诠释新的劳模精神。”刘道科表示,要想掌握先进技术,必须要有百折不挠勇气和坚持到底的耐性,敢于对不可能说“不”。现在,甘肃金川活跃着很多朝气蓬勃的青年身影。“我愿意甘当人梯,为年轻人搭建平台,培养更多的能工工匠”。(完) 【编辑:房家梁】

关键词:

上一篇: 湖北一高校女大学生“顶碗”练功走红网络
下一篇:福建屡现境外输入复阳病例 强化疫苗接种筑免疫屏障
为你精选